









《一条大河波浪宽》以翔实丰富的历史资料、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全方位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淮河治理的艰难历程、辉煌成就及其深远影响,重现新中国淮河治理的恢宏画卷,歌颂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改革意志和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 本书题材新颖、视角独特、价值重大,淮河治理是新时代的“理水”,是部以文学形式面向读者介绍70年治淮历程的纪实作品;对史料的打捞和细节的捕捉尤具匠心,凭借知行合一的求真精神,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完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治淮史记与史诗。
《老兵王忠心》是一部军旅题材报告文学作品,用真实生动的文字和图片刻画了一位爱党爱国、忠诚担当、勤勉敬业的“老兵”形象。在时代主题、写作姿态、创作立场、体例结构、语体风格、现代观念上的开掘,具有相当强的原创性和典范性。本书既是一本普通人创造非凡人生的励志经典,也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人的成长史、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奋力推进强军事业谱写了新的篇章。
《中国阅读通史》是迄今为止第一部以中国阅读史为研究对象的多卷本丛书,本书讨论了阅读的多重含义,以历史朝代为序,探讨从先秦到民国不同时期阅读现象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阅读传统的特色及阅读的思想与方法。全书共分有十卷,篇幅约360万字。
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推动徽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亦有着重要的现实参考借鉴作用,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以及行业规范自律,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分为《村规民约卷》《宗族规约卷》《社会生活规约卷》《会馆、善堂、公所暨行业规约卷》4卷,全面系统地收录了中国古代至近代徽州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民间规约,是关于徽州民间规约的集大成之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以科学考据为手段,对人类进化近十万年来的科学技术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球形仪这一独特的科考工具加以佐证,形成了具有特点的学术见解。
这本回忆录是叶朗先生对自己在北大生活和学术经历的回顾,聚焦了作者的学术生涯、学术活动和学术追求,内容包括早年的求学经历,与北大前辈大师的交往,北大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复兴与传播,作者在美学与艺术学领域的传承和创新的追求,对北大以及全社会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和推动、坚守和执着,等等。叶朗先生将自己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概括为“三个同心圆”。第一个圆是叶朗先生本人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学研究;第二个圆是推进北京大学的人文教育;第三个圆是推进全社会的人文教育。而这三个圆的共同圆心,就是传承和弘扬蔡元培开创的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大学生和社会民众去“追求人生的神圣价值”。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情系燕园六十年》是一部叶朗先生个人的学术史和学术思想史,也折射了当代中国学术、教育、文化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展开“更高的精神追求”有一种深刻的启示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详细阐述了青阳腔的源流、产生及发展的历史状况,从戏曲声腔的本体出发,系统介绍了青阳腔的唱腔特点、舞台表演、代表艺术家及重要剧目,历史性和文献性相结合,是关于青阳腔剧种的一部史、志、论相结合的总结性著作。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青阳腔地位举足轻重。它形成于安徽青阳地区,以极具特色和魅力的“滚调”,突破了戏剧中曲牌体的固化限制,为板腔体的发展导夫先路,立下了首创之功;更为传统戏剧艺术的发展,新辟了另一广阔世界。作为曲牌体向板腔体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声腔,青阳腔鼎盛时风靡海内,影响甚至较昆曲更大,“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王骥德《曲律》语),及于后世,青阳腔依然泽被深远,今日之京腔、黄梅戏、阳腔等诸多声腔剧种,无不承其余烈、资其遗风。因此,在戏剧发展史的书写、传统戏剧的研究,乃至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中,青阳腔均是题中应有之义。
芍陂(音què bēi))现名安丰塘,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之一。2600多年来,芍陂工程历尽沧桑,屡经兴衰,至今还在发挥着巨大的灌溉作用,现有蓄水库容84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3.7万亩。1988年,芍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芍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6年芍陂及灌区农业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芍陂既是我国一处闻名遐迩的古代农业文化遗产,又是一座现役的巨型水利设施。它是连结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是中华大地的奇迹,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现任水利部党组书记李国英多次明确要求加强芍陂古水利工程的研究。 本书以大量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为依据,从芍陂历史变迁、文化寻踪、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系统梳理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芍陂水利工程自春秋时期创建以来至今2600余年的发展历史。全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读者藉此一书,可以阅尽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的千年变迁,见证活着的中国水利史。
《大别山上》在长期的实地采访和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报告文学形式,以丰富的资料、饱满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典型的事迹,生动描绘了安徽金寨及大别山地区赓续红色基因、继承优良传统,从贫穷走向小康、从落后走向振兴的壮丽新生;展示了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丰硕成果,讴歌了大别山地区人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的奋斗精神和时代风采。作品从诸多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物着眼,在对个体鲜活生动的叙述中将时代的变迁娓娓道来,作品中历史与现实交融,深度与温度兼具,使本书不仅具有动人心弦的文学感染力,更具有厚重磅礴的史志品格。
本书首次对清代徽州鱼鳞图册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发现鱼鳞图册批注地权变动,对明清土地数字性质的探索,明清宅基地纳入田赋,明清鱼鳞总图考证等方面具有学术原创性和重要的学术突破,是关于徽州文书的高水平专题研究著作。
联 系 人: 程心怡
联系电话: 055163683056
传 真:
地 址: 境内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繁华大道西路398号
邮 编:
邮 箱: 942385875@qq.com
- A***A
- f***f
- w***x
- G***0
- C***0
- a***t
- A***s
- d***6
- h***4
- s***7
企业联系人列表
姓名 | 职位 | 操作 |
---|